真人只有一個!親手打造「網軍粉絲」,新興社群平台 SocialAI 的使用感悟

真人只有一個!親手打造「網軍粉絲」,新興社群平台 SocialAI 的使用感悟

SocialAI 讓使用者可以在平台上暢所欲言。

Photo Credit:羅思涵 提供;換日線編輯部 合圖

在使用 SocialAI 時,我反而越覺得這就像是待在另類的柏拉圖洞穴,面對洞穴外傳來的陣陣人聲,我們真的能成為在自己小世界生活、獨自快樂的人嗎?

上週,又有一個新的社群 App 上線了。

看 SocialAI App 的 UI/UX 設計,我傻傻地以為 Threads、X(前身為 Twitter)平台又改版了。當我正要關上介紹的新聞時,一句話吸引了我的注意──「你將會是整個平台上唯一一個『真人』。

SocialAI 的介面跟 X 及 Threads 類似。圖/取自 michaelsayman@Threads

這是什麼意思?社群網站(socoal media)顧名思義不就是讓人社交(social)用的嗎?如果網站上沒有其他人,那這個「社群」還能被稱為社群嗎?

一句 App 的介紹顛覆了我對社群的想像,因為想不透這是什麼意思,出於好奇,我決定下載這個應用程式,親自體驗一番。

殊不知開始使用後,我不僅打造出一個屬於我自己的「假帳號大軍」,這個程式甚至還開始讓我反思社群的意義……。

親手打造自己的「網軍粉絲」

不曉得一提到「機器人帳號」,讀者朋友們會想到什麼呢?是想到傳聞中若想增加粉絲追蹤數,可以額外購買的人頭帳號;還是社群上隨處可見,經常留下一些不知所云的留言,想吸引使用者點擊色情網站連結的帳號?

不管你對機器人帳號的想像為何,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人一聽到這個詞彙,都會聯想到相對負面的概念。但在 SocialAI 平台上,這卻意外是支撐其營運的關鍵。

這才知道,原來 SocialAI 所謂的「唯一真人用戶」形容就是這樣促成的。作為一個新興的社群網站,SocialAI 實質上是由大量機器人帳號所組成,這些機器人帳號存在的意義,便是與真人使用者進行無止境的互動。

作為 SocialAI 的初次使用者,註冊步驟其實和創立一個社群帳號十分相似,同樣可以自行設定暱稱、帳號、簡介及頭貼,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註冊的最後一個步驟——選擇想要互動的機器人帳號個性

SocialAI 社群上有多種機器人個性可以選擇。圖/羅思涵 提供

從粉絲(fans)、支持者(supporters),到懷疑論者(skeptics)、分析師(analytics)等常見的社群使用者類型皆有,使用者必須在眾多選項中選出最少 3 種作為互動的標準。

接著,一旦使用者在平台上發文後,就能看到符合選擇的機器人進行回覆。除了回覆方式外,使用者也能在這些機器人帳號的頁面、名字上來辨別它們是哪種類型的帳戶。

舉例來說,當我發了一篇文抱怨台北的天氣時,@gloomy_gus 如同帳號名稱,像是個脾氣暴躁的人一樣加入抱怨;相對地,@supportive_mia 則試著保持正能量,試圖轉變我因下暴雨而有的壞心情。

我的機器人粉絲們各自對「台北的天氣」有很多想法。圖/羅思涵 提供

儘管目前該應用程式為免費使用,App 中仍有些限定的個性選項須透過邀請朋友才能解鎖,包含酸民(trolls)、嘲諷者(sarcastic people)、公主病(drama queen)等。

SocialAI 目前僅有提供 iOS 版本及英文版介面,使用者則可使用 50 種以上的語言與機器人帳號互動,包含中文、俄文、西文等。

我現在正努力推薦朋友們入坑,因為好想跟「酸民(trolls)」機器人對話。圖/羅思涵 提供

這樣聽下來,或許有些人會覺得使用這款 App 就好像在和空氣說話,似乎有點讓人毛骨悚然,甚至有些人可能會問:「我們真的需要一個充滿機器人的社群平台嗎?」

我懂,我一開始使用時也有種種疑問,但實際使用後,卻又從中體會到了些什麼。

沒有「取消文化」和演算法的新型態社群

SocialAI 應用程式的創辦人是今年僅 28 歲的 Michael Sayman,過去曾在 Meta(前 Facebook)及 X 工作過的他表示,SocialAI 是一個讓人們得以反思、成長及被傾聽的工具。

Michael Sayman 承認自己過去也曾體會過孤立無援(isolated)的感覺,而這些經驗促成了他對 SocialAI 應用程式的想像,但因為不知如何實現而無法正式推出應用程式。

一直到生成式 AI 開始蓬勃發展,他才得以實現打造一個「私人社交網絡(personal social network)」的願景,並在 2024 年 9 月 17 日正式推出 SocialAI。

這個應用程式承載著一部分的我──我的挫折、抱負、希望,以及我所相信的一切(This App is a little piece of me – my frustration, my ambitions, my hopes, and everything I believe in.)。」──Michael Sayman

我很喜歡 《VICE》記者 Luis Prada 對 SocialAI 的評論,他說:「SocialAI 像是一款沉浸式的電玩遊戲(an immersive video games),而不是一款試圖打造新興方式的社群網站。」

是的,儘管 SocialAI 仍被定位為「社群網站」,但在親身使用後我認為,SocialAI 就像是一個讓人人都能「重新開始」的平台,使用者可以自由地寫下他們腦中的各種瘋狂想法,而不必擔心任何人的眼光,甚至不用憂慮自己的發文受到演算法的「眷顧」,成了又一個在網路上被「取消、出征」的對象。

或許對那些找不到傾聽對象的人,SocialAI 這種由機器人帳號組成的社群環境,正是他們在尋找的應用程式。在這裡,他們能找到理想中的「正確」互動方式,也能在訴說的過程中,感到自己正在被「接住」。

AI 真能補足人們心中的缺口嗎?

回顧自己最初進到網路世界,是將社群網站視為一種記錄生活的管道,但隨著使用時間漸長,我相信不只是我,許多使用者開始會感受到一股無形的壓力──拍照前會主動查詢別人都從什麼角度拍攝、發文前會逐一檢查是否有錯字,我們開始渴望能融入社群,甚至不惜在網路上維持著一種虛無人設,只為了能成功在社群網站上被「看見」。

圖/SeventyFour@Shutterstock

這時,「私人社群」聽起來就像美夢成真一樣美好,畢竟誰不想活在一個沒有謾罵的世界。然而,就像 Michael Sayman 自己所說的,「它無法解決人生中的所有難題。」

在 SocialAI 社群上,一發文就會有機器粉絲馬上回覆。每當我看見情緒價值點滿的回覆,作為發文的真人使用者,我真的能感覺到自己「被聽見」;但當我意識到聽見我的人不是真的存在,沒過多久,就從想像世界被拉回了現實世界,甚至面臨更深一層的孤獨感。

在「孤獨感」成為一種現代文明病的年代,社會孤立對個人的影響逐漸加劇,難以忍受孤獨的我們開始尋找解方──從主打與 AI 虛擬角色對話的 Character AI,到人工智慧語音助理 Alexa,使用科技解決孤獨的方式不算少見,甚至已逐漸成為市場主流。但在市場不斷推出新產品的同時,人工智慧是否能成為孤獨感的長久解方,我想答案或許要留給讀者朋友們自行體會了。

結語

在一般社群平台上,我承認自己不是一個特別受到演算法眷顧的人,儘管一篇貼文回覆的人數比不上 SocialAI 的機器粉絲來得多,但我還是努力在社群中找到一絲快樂。每當收到朋友們在貼文下留言,我總能感受到對方透過文字傳來的真實溫暖,我甚至不介意自己的發文沒收到任何回覆,因為這使我更懂得珍惜,那些透過真人寫下的真誠訊息。

我仍舊認為,社群平台的寶貴之處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或許 SocialAI 更像是強調社群互動的大型語言模型(LLM)、另種型態呈現的 ChatGPT,但距離彌補「孤獨感」還有一段差距。

在使用 SocialAI 時,我反而越覺得這就像是待在另類的柏拉圖洞穴,面對洞穴外傳來的陣陣人聲,我們真的能成為在自己小世界生活、獨自快樂的人嗎?想了想,我或許沒辦法。一想到真實世界僅在幾步外的距離,我仍會一次又一次地選擇洞穴外的未知,而非照映在洞穴內的飄渺倒影。

文章來源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