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幫警察抓出嫌疑犯,但宣告不再接受「搜索令」!為什麼?爭議在哪?

就在本周,Google宣布縮短在Google Map中儲存與訪問用戶位置歷史紀錄的期限,同時明確表示公司無法再存取這些資料。

此舉意味著Google不再回應來自美國政府的「地理圍欄搜查令」(geofence warrants),這是一條具有爭議的法律條款,要求Google提供特定時間範圍內、特定地理範圍內的所有用戶資訊,目的是打擊犯罪,但顯然侵犯了個人隱私。

限編輯使用_地圖google map_tsyhun : Shutterstock_215587159
近幾年,「地理圍欄搜查令」在國外很常見,它允許執法部門取得大範圍的用戶位置資料。
圖/ tsyhun via Shutterstock

Google每年收到上千份搜查令,但數據可能讓無辜者變嫌疑犯

地理圍欄搜查令,又稱作「反向定位搜查令」,目標找出犯罪行為發生時在附近區域的相關人員。

掌握最新AI、5G、區塊鏈應用!免費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資訊

每一年,出現越來越多的美國警察提出地理圍欄搜查令,協助調查犯罪與蒐集資訊,範圍涵蓋縱火、搶劫以及謀殺案。根據TechCrunch報導,Google在2018、2019及2020年分別收到982份、8,396份及11,554份地理圍欄搜查令。

理論上,其他科技公司(如蘋果)也可以收到類似的搜查令,但公開法庭記錄是以Google提供的數據居多。

舉例來說,密蘇里州堪薩斯城警察局(KCPD)正在調查一系列他們認為互有關聯的犯罪行動:古柯鹼交易、武裝搶劫、Danny Lamont Dean謀殺案,以及Anthony Dwayne Johnson被殺案件。堪薩斯城警察與檢方鎖定了2名嫌疑男子,為了尋找更多起訴證據,他們要求Google提供用戶地理位置資訊。

假設這些數據證實嫌疑犯在犯罪現場,將決定他們是否受到起訴並且被判決死刑。

由此可見Google的用戶資訊在結案方面發揮重要的影響力。不過,上述案件已經持續八年之久,因此引發人們對於Google保留超過10億用戶位置數據多長時間的隱私擔憂。

「地理圍欄搜查令可能牽涉到犯罪現場附近的任何人。」《Forbes》(富比士)報導指出,天羅地網的位置搜尋,其實已經與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保護隱私的理念背道而馳。不僅如此,這些位置資訊可能「將無辜者變成嫌疑犯」,曾經有一名男子被誤認為是槍擊事件的嫌疑犯,無辜遭逮捕,只因為數據顯示他的手機出現在襲擊發生地區。

事後發現是烏龍一場,是該名男子的手機資料遭外洩,才導致錯誤定位。

打擊犯罪、保護用戶隱私陷兩難

根據Forbes報導指出,Google如今採取「自行刪除」的策略,以停止對外提供任何位置數據,對隱私權倡導者來說是重大勝利。「來自Google的好消息,我從沒想過我會這麼說,」全國刑事辯護律師協會(NACDL)第四修正案中心的訴訟主任邁克爾.普萊斯(Michael Price)表示。

不過,也有反對聲音。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法學教授歐林.卡爾(Orin Kerr)在社群媒體上寫道:「從公共政策的角度來看,(停止提供位置資訊)似乎很糟糕。地理圍欄解決了許多真正重大的案件,否則這些案件就完全冷漠了。」

他指出:「執行法律程序的方式有很多種(包括Google的搜索令政策,儘管這只是一種方式),它們比普通搜索令更能保護隱私。但我明白為什麼這可能符合Google的商業利益,如果Google保留這些數據卻沒有產生太大的經濟價值,並且擁有這些數據意味著公司需要捲入如何處理這些數據的隱私爭論,那麼Google最好放棄它。」

文章來源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